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本刊特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就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他们的学习体会与认识。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专栏



黄河故道之变与土地权属之争

(1855—1937)


李发根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治理黄河,在今兰考以下河段南北筑堤,形成长逾千里、宽约数里至数十里的河道。河道除行水外,尚有面积广阔的河滩。鉴于河务、漕运之重,国家奉行“不与水争地”,严禁垦殖。1855年黄河北徙,故道成地数百万亩,但复故与否,清廷内部争论未决,直至辛亥鼎革仍无明确措置。民初,主政江苏的冯国璋为辟财源,上呈中央,欲将故道之地划归地方处理。然而,变卖官产已成北京政府开源之既定政策,冯的计划落空。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膨胀,掌控江苏省的齐燮元无视中央法令,公开放领故道。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积极推动导淮,黄河故道与之关系甚大,中央议决导淮委员会接管,但无论在统治核心的江苏还是山东、河南,相关工作皆举步维艰。故道土地权属之争,凸显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实态。


关键词

  黄河故道 黄河滩地 冯国璋 齐燮元 导淮


作 者 

  李发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



战时国民政府治黄体制的运行及其困境

——以黄泛区治黄工程为中心


张 岩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治黄纳入战时运行轨道,专司黄河兴利防患事务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隶属行政院经济部的同时,亦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形成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繁复运作模式。在此治理模式下,黄泛区治黄工程的运作步履维艰、漏洞百出,呈现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相互分离,各方掣肘、推诿的混乱局面,反映出国民政府战时体制在职能设计、价值取向和行政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关键词

  花园口决堤 黄泛区 治黄工程 黄河水利委员会


作 者

  张岩,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副教授



专题研究


晚清专款与财政运行:以海关四成洋税为例


陈 勇


内容提要    

  专款,作为京、协饷制度的补充,在晚清财政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成洋税为晚清财政专款之一,先后被作为偿赔专款、解部专款和海防专款。除作为偿赔专款因关系“国家大信”落实较好外,其他无论作为解部专款,还是海防经费,四成洋税都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解款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或征不及数,或奏归别用,最终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四成洋税专款名实不符,反映了晚清专款制度的实行受到财政大背景、专款性质、财政理念以及专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多因素的制约,凸显国家职能调整和理财重心转移相互作用下财政制度运行的不稳定性。


关键词

  四成洋税 英法赔款 晚清财政 海防经费


作 者 

  陈勇,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全面抗战前期四川施行盐务新制的

困境与破解之举


董清平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前期,国民政府试图在盐务上“改制废岸”,但因战争等因素,至1939年5月四川才在国民政府指令下改行官收、官运、先行招商代运的制度。消息一经公布,便遭到盐商激烈抵制,并引起地方势力声援,新盐制施行举步维艰。究其原因,除国民政府与川商的利益冲突、四川官商对外来势力的排斥外,还与国民政府借施行新盐制从财权上整合四川地方势力,以加速国家化进程的政治意图相关。国民政府为了稳固四川,坚持抗战,采取了一些破解困局之举。最终,在国民政府软硬兼施下,四川官商被迫接受新盐制。这反映了国民政府中央内迁四川后,在坚持抗战与统整地方上所面临的困难,呈现了战时中央与地方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关键词

  盐制 四川 盐商 战时统制


作 者 

  董清平,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后



秩序的重建:抗战前期江南东路的

民众武装、地方党组织与新四军


李雷波


内容提要    

  淞沪会战后,以无锡梅村为代表的江南东路地区经历了社会秩序从崩溃到重建,进而重构重塑的历史进程。其间本地民众、地方党组织及新四军正规部队先后于不同时段参与其中,交互扮演了各自相异的历史角色。民众最初依靠宗族、血缘等关系,借助保甲、团练等组织,以“自卫保家乡”为号召创建各类武装系统,走上“半军事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党组织在东路沦陷近一年后进驻梅村,依托其组织优长、理论优势,以灵活的统战策略嵌入以民众武装为支柱的地方权势结构中,力图重构以“抗战”为主题的基层秩序框架。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在梅村与地方党组织相互配合,在共同作战中对地方武装展开正规化整训,强化基于“抗战共识”的地方新秩序。但限于敌后复杂的斗争形势,“江抗”在收编民众武装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内外矛盾,被迫率领包括民众武装在内的所有部队仓促西撤。此举不仅破坏了作为沦陷区支柱的地方武装系统,还导致东路的秩序重建出现重大波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四军 江南抗日义勇军 无锡梅村 抗日战争


作 者 

  李雷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日军的“扣号作战”计划与华北的敌后战场


刘 峰


内容提要

  日军的“扣号作战”是1944年“一号作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为了执行此项侵略行动,日本华北方面军曾大规模地从后方抽调兵力,由此给华北的敌后抗战留下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通过研读日方留下的史料档案可以发现,受“扣号作战”的影响,华北日军此后无论在“地上”的博弈还是在“地下”的较量中,都表现得颇为被动狼狈,面临着捉襟见肘、疲于奔命的困境。其采取的因应措施、构思的阴谋诡计最终未能得逞,并在这一背景之下进一步迎来了中方的反攻前奏,开始快步迈向战败的命运。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一号作战” 豫湘桂战役 敌后战场


作 者 

  刘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副教授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引入、传播与运用


包树芳


内容提要    

  卫星城学说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在抗战时期进一步传播。市政专家和工程、技术精英在引介卫星城学说时,紧密联系中国的现实和需求阐释其价值和意义。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规划大纲中的卫星城方案,不仅保留了西方的印记,同时还有基于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现状的思考和探索。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传播与运用,呈现了近代中国学习借鉴外来理论的丰富图景,也为后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卫星城学说 城市规划 城市史


作 者 

  包树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青年论坛


 “庚子西狩”时期电报通讯机制考析

——以京师与行在的联络为中心


郑泽民


内容提要

  “庚子西狩”期间,行在与京师之间的通讯经历了复杂的变动。起初因通讯不便且两宫行止难测,留京官员只能通过亲往或转借商递等方式联络行在,行在则多通过差递将消息经保定转寄京城。两宫驻晋期间,为保障行政时效,有线电报逐渐成为京师、行在间的主要通讯载体,一度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西安、保定为两翼的电报、驿递并举机制。两宫“幸陕”后,由于京津行军线、沪沽海线的利用,西安、京师两地凭电报线便可通信。军机处主导了电奏、电旨的处理,其经手的电报视收发者情形而有“公”“私”之分,反映出行在对外电讯的实态。行在电报机制之形成,既有维系清廷有效统治的现实考量,亦是对巡幸传统的回应;虽确保了对外交涉的效率,却也加剧了各方政见歧出对决策与谈判的不利影响,并因电奏体系的调整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体现了电报的“两面性”。


关键词

  “庚子西狩” 电报通讯 行在 军机处


作 者 

  郑泽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中立、秘援、布子:日本与第一次直奉战争


陈太勇


内容提要    

  巴黎和会后,美国、英国的势力重返东亚,开始援助直系、驱逐日本。随着日、美、英对华扩张矛盾的激化,它们各自扶助的直系、奉系也走向了对立。一开始,日本采取了扶奉拉直的双轨战略,但吴佩孚并无意投靠日本。拉拢直系失败后,日本虽有倒直之意,但华盛顿体系已然形成,故反对奉军冒险入关,张作霖却亟欲入主中央,决意攻打直系。日本见无法延缓直奉大战,遂宣布“中立”,一边与国“协调”、大搞“不干涉内政”的外交作秀,一边又纵容军部秘密援奉、暗中布子、阻直出关。虽然日本陆海军的干涉力度不大、范围有限,但却成功牵制直军止步山海关。在日本的干涉下,奉系虽败而主力尚存,为来日再战保存了有生力量。第一次直奉战争深刻反映了华盛顿体系形成初期日、美、英在中国既激烈竞争又适度妥协的扩张诉求,也深度刻画了外国势力与北洋军阀既勾连合作又相互提防的多维面相。


关键词

  直奉战争 张作霖 吴佩孚 北京政府 中日关系史


作 者 

  陈太勇,四川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学术动态


“首届中国近代史青年论坛”综述


郑彬彬 张勇安


作 者

  郑彬彬,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张勇安,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近代史研究》

主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编: 葛夫平

出版: 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投稿网址: jdsyj.ajcass.org

编辑部邮箱:

jdsyj-jd@cass.org.cn

电话: 010-874209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近代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